近日,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完成電網地理信息系統的自主可控適配改造及遷移工作,成為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系統第1家完成改造的單位。此項工作由國網湖北電力信息通信公司具體實施,實現了電網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硬件的國產化替代。
據介紹,改造完成后,電網地理信息系統采用國產芯片服務器、操作系統及數據庫,系統響應速度較原來提升40%,數據泄露風險大幅降低,提升了電網核心業務數據可靠水平,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自主可控的數據可靠保障。
作為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電網地理信息系統自主可控改造試點單位,國網湖北電力統籌資源、技術、保障三大核心環節,全方位推動軟件、硬件國產化改造。在自主可控選型方面,該公司牽頭完成服務器、存儲設備、數據庫等軟件、硬件資源的申請與合規性評審;在系統部署方面,聯合系統研發廠商和云平臺服務商攻克組件適配、數據遷移及業務割接等關鍵技術難題,完成5項技術方案評審與優化,突破2項自主可控適配技術瓶頸;在系統測試方面,開展性能測試與滲透測試,累計執行壓力測試場景100余項,完成漏洞掃描20余次,確保系統功能、性能及網絡可靠指標全方位達標;在業務割接方面,應用自研的數據一致性同步工具縮短檢修時長,并采用域名割接方式實現對側集成系統無感切換。
第1章 概 述(LYST-200電力行業新產品“地下管線測試儀”簡單描述)
由一臺發射機、一臺接收機及附件構成,用于地下管線路由的準確定位、埋深測量和長距離的追蹤以及對管線絕緣故障點的測量查找。地下管線走向綜合探測儀采用了多線圈電磁技術,提高了管線定位定深的精度和目標管線的識別能力,在管線密集復雜的區域也能準確地對目標管線進行追蹤和定位。因而在電信、網通、移動、聯通、鐵通、電力、自來水、煤氣、物探、石化和市政等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提供多種可選附件,從而增加了它們的用途,擴展了它們的應用范圍。
使用之前請閱讀本手冊。
第2章 主要功能、特點和技術指標(LYST-200電力行業新產品“地下管線測試儀”簡單描述)
2.1地下管線走向綜合探測儀主要功能
1、測定地下管線的路由
2、測定地下管線的埋深
3、多管線的情況下目標管線的識別
4、檢測并定位管線絕緣故障點
2.2主要特點
1、采用先進的信號處理技術、新的集成電路元器件以達到優異的測試性能。
2、測量信號的多種發送方式:
(1)注入法:用于有注入點的管線。
(2)鉗夾法:用于被測管線有一段外露,便于鉗夾夾鉗的管線。
(3)感應法:用于無注入點或無外露的管線。
3、多種測量頻率:有480Hz、7.7KHz、31KHz和61KHz四種有源頻率以及電力線纜的50Hz無源頻率;用戶可以根據環境的不同進行選擇(如需要采用特殊測量頻率,請在定貨合同中注明)。
4、提高測試效率的不同的定位模式和功能:
(1)峰值模式:通過測量信號的極大值來確定路由的位置。
(2)谷值模式:通過測量信號的極小值來確定路由的位置。
(3)路由定向:直觀、迅速地指示路由的方向。
(4)絕緣故障查找(FF): 查找并定位出管線絕緣惡化導致的故障點。
(5)聽診器:通過聽診頭從眾多管線中識別出信號所加載的管線。
5、輔助功能:
(1)接收增益自動調節:自動調節接收機的增益以使接收機處于優化狀態,免去了手動調節的繁瑣。
(2)聲響功能:接收機通過喇叭發出的音調變化直觀地反映測量的信號大小。
(3)管線狀態檢測:發射機在做注入模式時,首先檢測管線的絕緣電阻,殘余電壓,再將信號施加到目標管線上。當管線上絕緣電阻較小(近于對地短路)發射機將自動退出該模式,當殘余電壓較大時發射機告警,操作人員應立即停止信號的加載,關閉發射機。
(4)電池電量檢測:電池電量的實時檢測,當電量低到保護值時會發出報警自動關機。
(5)節電功能:發射機開機30秒左右未按其它鍵、接收機開機操作后,若10分鐘左右未再按其它鍵時,機器會自動關機,以節省電池電能。
2.3 技術指標
2.3.1發射機技術指標
注入方式
|
480Hz、7.7KHz、31KHz和61KHz
|
感應方式
|
31KHz、61KHz
|
鉗夾方式
|
31KHz
|
故障查找
|
8/480Hz復合頻率
|
輸出電壓
|
0-400Vp-p 根據絕緣情況變化
|
輸出波形
|
正弦波
|
電 源
|
11.1VDC 4.4AH 鋰電池
|
極大輸出功率
|
10W
|
2.3.2接收機技術指標
功耗
|
<1.0W
|
電源
|
11.1VDC 1.8AH 鋰電池
|
極大測試線路埋深
|
4.5米 (正常情況下)
|
測試線路埋深誤差
|
±0.05h±5cm (h為管線的埋深)
|
測試線路路由誤差
|
≤5cm
|
利用注入法測試管線路由及埋深有效長度
|
不小于10Km(正常情況下)
|
利用感應法測試線路路由及埋深有效長度
|
不小于3Km(正常情況下)
|
利用鉗夾法測試線路路由及埋深有效長度
|
不小于6Km(正常情況下)
|
絕緣故障查找
|
絕緣惡化從短路直至2MΩ
|
注:正常情況下指所測試的管線在上述測量范圍內沒有絕緣故障及其它干擾。
2.3.3 環境要求
工作溫度
|
-20℃~+50℃
|
存儲溫度
|
-40℃-70℃
|
相對濕度
|
10%~90%
|
大氣壓力
|
86~106KPa
|
環境噪聲
|
≤60dB
|
2.3.4 物理特性
組件一(儀表組合)
名 稱
|
重量(Kg)
|
外形尺寸(mm)
|
發射機
|
3.4
|
348*239*175
|
接收機
|
2.6
|
648*260*130
|
整機
|
14
|
790*250*420
|
用戶可以選配組件:
組件二(故障查找支架)
名 稱
|
重量(Kg)
|
外形尺寸(mm)
|
故障查找支架
|
1.5
|
525*672*25
|
近年來,我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展成效顯著,裝機規模穩步提升。新能源就像是一群“不聽話的孩子”,發電出力充滿隨機性與間歇性,提前預知它的發電能力對于保障和提升新能源持續多發穩發具有重要作用。
這方面,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電力氣象監測預報技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國網東北分部深入研究,強化區域電網氣象監測感知能力,提高電力氣象短中期預報水平。
該分部建立月度分旬電力平衡機制,細化“新能源典型日24點”,在做下個月電力平衡時,用算法模擬出下個月每天24小時新能源發電功率大概率會有多少,形成新能源發電功率曲線——“新能源典型日24點支撐能力曲線”,同時提出分月、分級、分度的新能源動態納入平衡比例,有效支撐新能源區內保供和跨區外送。
此外,國網東北分部組織協調區域內省級電力公司、省氣象局、功率預測廠家聯合搭建東北區域氣象會商平臺。今年迎峰度夏以來,累計組織開展11次氣象會商,成功應對全網用電負荷6次刷新夏季新高的挑戰。
6月1日至7月28日,東北地區新能源發電量達30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國網東北分部積極保障新能源持續多發穩發,助力電力穩定供應。
同樣,在提升新能源功率預測水平方面,國網山西電力調控中心加強極端天氣和轉折性天氣的預判預警,提升對氣象信息資源的分析能力。同時,該公司推動氣象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能源功率預測中的應用,科學指導電網電源規劃和調度運行;對各新能源場站子站預測情況實行季度通報,督導提升子站預測精度。今年1至6月,該公司新能源預測準確率達96.57%。
為應對分布式光伏爆發式增長,國網河南電力更新建設應用分布式光伏承載力與可開放容量發布平臺,配合政府部門建立承載力定期評估發布機制,實現戶用光伏15分鐘級可觀可測和剛性可控,保障分布式光伏群調群控、可靠有序發電和并網消納。
為確保新能源多發穩發,國網重慶電力結合重慶電網每日負荷及新能源功率預測情況,優化電網運行方式;加強與新能源發電企業的對接聯系,統籌安排計劃檢修;采取“人工+無人機+視頻”等方式,加強巡檢力度,保障線路及設備可靠運行。
上海來揚電氣轉載其他網站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